【39健康网】抑制不住的痒?中山一院开设皮肤慢性瘙痒专科门诊让你“有病可医”

2022-05-27

        核心提示:人类生存在自然环境中,皮肤是我们第一层“天然保护”屏障,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内因素与外界环境变化影响,从而出现瘙痒。

 

        “好痒,受不了,痒死我了!”在皮肤慢性瘙痒门诊里,赵大爷边抱怨边挠痒,整个人坐立难安。

        “您血糖控制的怎么样,肝功能、肾功能是否正常?”

        “医生,怎么回事,我这不就是普通的皮肤瘙痒吗?你给我开点药就行,您问我其它身体情况干什么?”

        这几个月,赵大爷被全身的皮肤瘙痒弄得心力交瘁,一到晚上更是彻夜难眠,几近崩溃,撩起自己的裤腿,双下肢早已一塌糊涂,一块块的红斑,有几处有明显的抓痕,还被抓出有一丝丝血迹,然而即便这样,依旧止不住得痒。

        人类生存在自然环境中,皮肤是我们第一层“天然保护”屏障,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内因素与外界环境变化影响,从而出现瘙痒。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副主任王芳副主任医师介绍,引起瘙痒的病因形形色色,它可以由特发性因素引起并且不伴有明显的皮疹,也可由原发性皮肤疾病导致,以及一些潜在的系统性疾病如:内科、神经心理疾病等引发,皮肤瘙痒虽不致命,但反复在身上发作,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尤其是找不到病因的慢性瘙痒病人,每天能安心睡两个小时都成为了他们的奢望。”

 

        皮肤瘙痒正在困扰老年人群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经历过皮肤瘙痒,但导致皮肤瘙痒的原因却不同,王芳副主任指出,急性、偶发性的皮肤瘙痒一般都是机体的保护机制,帮助皮肤清除刺激物,但如果瘙痒时间持续时间大于6周,发展为慢性瘙痒,往往就是一种病态的表现,需要及时治疗。

        老百姓身上出现的皮肤病首当其冲,包括特应性皮炎、湿疹、荨麻疹皮肤癣菌感染等,除此之外,瘙痒也可是内科疾病的表现,尿毒症患者合并瘙痒的比例为10%~70%,肝病则为15%~100%,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疾病以及血液系统和实体肿瘤等也有引起瘙痒。

        据悉,目前根据瘙痒研究国际论坛(IFSI)制定的分类系统,慢性瘙痒根据病因分为6大类:皮肤因素、全身性、神经性、精神因素、多因素或特发性。“有病因的医生处理起来还比较容易,但临床上尤其是在老年人群中,有不少是找不到病因的瘙痒症,我们称之为慢性特发性瘙痒。”王芳医生说,在65岁以上老年人中发病率高达15%,这类病人处理起来特别棘手,中山一院设立皮肤慢性瘙痒门诊的初衷一方面希望能帮助患者找到瘙痒的原因,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对慢性瘙痒患者进行系统化管理。”

 

        目前没有任何一种药物被批准应用于慢性瘙痒治疗

        皮肤瘙痒信号由躯体感觉神经元感知,经过脊髓的传递,最终到达大脑,千万别小看皮肤瘙痒,虽不致命,但常常会陷入越挠越痒、越痒越挠的“怪圈”,长期慢性瘙痒不但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负担,甚至导致焦虑、抑郁、自杀意念等多种负性情绪。

        更令人沮丧的是,现在全球还没有任何一种药物被批准应用于慢性瘙痒的一个治疗。“过去瘙痒的治疗一度依赖于抗组胺药,但仅对特定类型的瘙痒有效,且不良反应较多。”王芳副主任表示,由于慢性瘙痒的潜在原因众多,因此系统性方法和跨学科评估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王芳举例,如果正常皮肤出现瘙痒,应考虑全身性疾病。肌酐和血尿素氮水平升高表明肾脏疾病源性瘙痒可能性大;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和胆红素用于识别肝胆疾病;在高危患者中,还需检测丙型肝炎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抗体;对于甲状腺功能障碍患者,应分析促甲状腺激素 (TSH) 以及游离 T3、T4的水平;如果怀疑由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引起的瘙痒,需完善甲状旁腺激素及血清钙、磷酸盐的水平;其次糖尿病的评估需要分析空腹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以及葡萄糖耐量测试。

        王芳副主任介绍,皮肤慢性瘙痒要根据不同病因进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积极寻找可疑诱因是治疗第一步,如可疑食物、药物的问询和接触刺激物等。皮肤的日常护理对缓解瘙痒也非常重要。因为引起瘙痒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皮肤干燥,频繁清洗或使用肥皂可能会加重皮肤干燥,进而加重瘙痒。瘙痒患者应使用润肤剂做好日常皮肤保湿,必要时可使用含有止痒物质(如尿素)的乳膏和软膏进一步缓解症状。

        诊断确立后,不仅应立即针对瘙痒症状进行治疗,而且需要针对疾病原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必要时应采取多学科协作的方式。“虽然目前缺乏针对性治疗的药物,但关于慢性瘙痒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一直在进行中。”王芳介绍,“目前,我们正参与了一项慢性瘙痒的国际性临床试验”。

        “研究人员发现,身体感觉到瘙痒是因为传导瘙痒信息的感觉神经发挥作用,这些神经上有些特殊的受体,它们可以向大脑发出瘙痒信号,如果通过药物阻断这些信号,瘙痒症状就能得到改善。这类药物目前已批准用于治疗炎症性皮肤病,但慢性瘙痒也是一个值得拓展的适应症。”王芳介绍,还有一些超说明书的应用治疗方法,比如低剂量的免疫抑制剂、神经止痛药物等,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慢性瘙痒也将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和病情控制。

 

 

采写:39健康网 王慧明 通讯员 梁嘉韵

报道链接:http://zl.39.net/a/220526/10900738.html

报道时间:2022-05-26